产品列表

联系我们

无锡东海锻造有限公司

电话:+86-510-85416076
电子邮件(公司):web@donghaiforging.com
商务联络:
夏先生18811990349(xiatao81@donghaiforging.com)
李女士13951501616(li.yq@donghaiforging.com)
戴先生18018440642(dai.t@donghaiforging.com)
地址:无锡市新吴区空港产业园裕安路8号

锻造加工

新闻动态当前位置: 主页 > 锻造百科 > 新闻动态

大型饼类锻件的锻造技术应用情况

  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,大型饼类锻件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。从核反应堆压力壳平顶盖到汽轮机锅炉管板,从深海油气平台封隔器到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盘,这些直径数米、厚度跨度从数百毫米至超千毫米的金属构件,不仅承载着极端工况下的力学性能要求,更代表着锻造工艺的技术巅峰。本文将结合行业前沿案例,解析大型饼类锻件锻造技术的关键突破与应用实践。

  一、技术突破:从“经验锻造”到“精准控制”

  1. RST效应防治:破解薄饼类锻件撕裂难题

  针对直径3米以上、厚度200毫米左右的薄饼类锻件,传统工艺常因砧子与坯料接触面的“死区”效应导致内部撕裂。北京重机厂通过研究RST效应(层状刚性滑动撕裂效应),创新提出“窄进砧控制程序”:以400毫米上平砧为例,当锻件高度≤272毫米时,通过每10毫米一档的精确压下量控制,成功将管板废品率从80%降至零。某Φ3100毫米×210毫米管板案例显示,采用该工艺后,超声波探伤合格率达100%。

  2. 锥形板镦粗+端部辗平:中厚锻件的“变形均匀化”革命

  对于厚度400-600毫米的中厚饼类锻件,传统平砧镦粗易导致中心区域应力集中。某企业通过DEFORM数值模拟优化,开发出“锥形板预压+端部辗平”工艺:先用11°锥角砧板将坯料两端压入6.5%,再整体压缩70.6%,最后用擀铁修整端面。该工艺使等效应变分布均匀性系数提升40%,夹杂物薄片直径增长速率降低65%,成功应用于Φ1670毫米×325毫米核电蒸汽发生器管板生产。

  3. 双面压窝+高温扩散:厚饼锻件的“双保险”压实技术

  针对厚度超600毫米的特厚锻件,某企业创新采用“双面压窝+高温扩散”组合工艺:在终锻阶段,用实心冲子在锻件两面各压出深度为厚度13%、直径1.5倍的窝槽,随后将锻件加热至1150℃保温4小时,使内部显微孔洞通过扩散作用愈合。某Φ3200毫米×710毫米核反应堆顶盖案例表明,该工艺使心部晶粒度均匀性提升2个等级,粗晶混晶缺陷完全消除。

  二、材料创新:从“传统钢材”到“超级合金”

  1. 钛合金锻件:航空航天领域的“轻量化革命”

  在C919主起落架轴承座制造中,TC4钛合金锻件通过β相区等温锻造(950℃±10℃控温)实现锻比≥4,配合固溶时效热处理(950℃水淬+540℃时效),使抗拉强度达1050MPa的同时,密度仅为钢的57%。某型涡扇发动机三级压气机盘采用该工艺后,在600℃高温下强度保留率仍超80%,较传统镍基合金减重43%。

  2. 耐蚀合金锻件:海洋工程的“防腐利器”

  针对深海油气田H₂S分压≥0.1MPa的极端环境,某企业开发出“双真空冶炼+多向锻造”工艺:通过真空自耗电弧炉(VAR)将氧含量控制在0.002%以下,结合三维立体锻造使夹杂物尺寸≤10μm。某深海封隔器主体采用该工艺后,在200,000ppm Cl⁻环境中年腐蚀率<0.001mm,使用寿命突破20年。

  三、智能化升级:从“人工经验”到“数字孪生”

  1. AI锻造工艺优化系统

  某企业开发的“DeepForge”平台,通过机器学习分析10万组锻造参数与探伤数据,可自动生成最优工艺路线。在Φ2520毫米×450毫米管板生产中,该系统将工艺设计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,同时将终锻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±15℃以内,使晶粒度均匀性提升3个等级。

  2. 5G+工业互联网的实时质量管控

  某锻造车间部署的5G专网,可实时采集锻压机压力、坯料温度、变形速率等200余项参数,并通过边缘计算实现:

  •   动态调整:当压下量偏差>0.5mm时,系统自动修正进砧速度;

  •   缺陷预警:通过声发射传感器监测裂纹萌生信号,提前15分钟预警;

  •   质量追溯:每件锻件生成唯一数字孪生模型,记录全流程工艺数据。

  四、行业趋势:从“单一制造”到“系统解决方案”

  1. 全流程服务模式兴起

  领先企业正从“锻件供应商”转型为“材料-锻造-热处理-机加工-检测”一体化服务商。某企业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提供的“管板总成解决方案”,涵盖:

  •   材料定制:根据服役环境开发20MnMoNiDR特种钢;

  •   锻造仿真:通过LS-DYNA模拟预测裂纹风险;

  •   精密加工:采用五轴联动铣削实现平面度≤0.05mm;

  •   在线检测:应用相控阵超声技术(PAUT)实现100%全覆盖探伤。

  2. 绿色锻造技术突破

  行业正加速推进“近零碳”制造:

  •   能源替代:某车间建成国内首条锻造余热发电系统,年减排CO₂ 1.2万吨;

  •   材料循环:开发出“钛合金锻件氢化脱氧再生技术”,使废料回收率提升至98%;

  •   工艺革新:采用“等温模锻+局部增材”复合工艺,材料利用率从35%提升至68%。

  结语

  从解决RST效应的“毫米级精度控制”,到驾驭钛合金的“高温相变锻造”,再到构建数字孪生的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,大型饼类锻件的技术演进正深刻重塑着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。随着AI、5G、新材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未来的锻造车间将不再是“傻大黑粗”的代名词,而是成为集高精度、高效率、高柔性于一体的“黑灯工厂”,持续推动人类向深海、高空、极端环境等未知领域进军。